【农工党常州市委会成立70周年•党员风采】在县区级医院点亮"科研灯塔"的白衣追光者——记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副院长郝冬琳 |
发布日期:2025-05-27 来源:农工党 |
在许多人眼中,基层医院与“高水平科研”似乎沾不上边。然而,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副院长郝冬琳却用短短七年时间,带领医院科研人员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成功创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将基层医院的科研梦想照进现实。![]()
从临床医生到科研“拓荒者”
初见郝冬琳,她身上没有“女强人”的凌厉,反而透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作为一名从神经内科临床一线成长起来的副院长,她深知基层医院科研的短板:平台受限、人才匮乏、经费紧张,但她更清楚,科研是提升医疗水平、建设高质量医院的必经之路。“再难,也要做!” 这句话成了她的行动信条。2021年,医院决定筹建中心实验室,郝冬琳主动请缨。她带领科教科同志从零开始,从实验室选址、仪器购买、人才引进,短短一年,一千平米的现代化生物医学实验室拔地而起。一位年轻医生回忆:“郝院长当时常和我们介绍实验室建设进展,她说‘平台建好了,你们的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破冰:从零到一的突围
实验室建成只是第一步。郝冬琳深知,要让基层科研真正“活起来”,必须搭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她组织市级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从组织专家论证到启动项目申报,经过全体人员连续数月加班整理材料,反复修改申报书。当“常州市分子诊断与肿瘤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获批时,全院沸腾了——这是医院市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创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时,有人质疑:“县区级医院能撑起这样的平台吗?”。郝冬琳没有争辩,而是默默梳理医院科研潜力,挨个动员青年博士,认真撰写申报书,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规划打动了评审专家。终于在2024年,武进人民医院成为江苏省首家独立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县区级公立医院。如今,这里已招收培养二十余名博士后,医院青年博士入站率达100%,入选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2名,成为区域医疗人才的“蓄水池”。
“人才不是挖来的,是长出来的”
面对人才短缺的难题,郝冬琳有独到的解法。她建立医院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全院科研骨干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与交流,提升医院科研氛围;制定武进人民医院高层次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为每位博士量身定制成长计划,解除其读博期间的后顾之忧。这种“造血式”培养结出硕果:十四五期间,医院先后涌现出18名省市级医学人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江苏医学科技奖等省级奖项5项。而在郝冬琳看来,最骄傲的是“看到年轻人眼里有了科研的火种”。
星光下的赶路人
成为副院长后,郝冬琳为医院科研事业殚精竭虑,经常出差,却坚持每周出诊——那是她与患者保持联结的方式。“临床是科研的土壤,患者的痛苦就是我们攻关的方向。”她说。在同事们的眼中,她巾帼不让须眉,但她总是说:“我只是个普通医生,幸运的是有群并肩作战的战友。”而这位总穿着白大褂匆匆走过的副院长,早已成为照亮基层科研之路的星光。 从临床医生到科研掌舵人,郝冬琳用七年时间,在县区级医院书写了科研奇迹。但她更看重的,是背后悄然发生的改变:年轻医生开始主动申报课题,实验室深夜的灯光越来越密集,患者口中的“去市里看病”逐渐变成“在武进就能治”。这或许正是她坚守的意义——让基层医院不仅治病救人,更成为孕育希望的创新热土。
|
主办单位:中国农工民主党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