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人文为笔,岁月为卷——记第一人民医院支部农工党党员陈同钰的58载“医者之医”之路
发布日期:2025-11-03  来源:农工党
  他手中握的是切片刀,心中装的是生命尊严。从霞飞坊到显微镜下,他用58年光阴,把“人文”写进了每一张病理报告。

人文种子:霞飞坊走出的“敬畏生命”少年
  1944年,陈同钰出生于上海霞飞坊73号,在石库门的弄堂里与鲁迅、巴金、邹韬奋相邻,他的父亲陈价人,是曾参与鲁迅医疗会诊的耳鼻咽喉科专家。少年陈同钰,在名人掌故与医学伦理中耳濡目染,心中悄然种下“敬畏生命”的种子。
  1961年,陈同钰考入南京大学生物系组织胚胎专业,在“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氛围中完成“精神成人礼”。从霞飞坊到南大,人文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技术深耕:显微镜下的“热座”担当
  1968年,陈同钰被分配至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一台旧烘箱、一盏酒精灯,是科室全部的“家当”。陈同钰白天做技术员,晚上啃书本,不分白天和黑夜,吃住在医院,一个人撑起病理科的全部工作。病理诊断是临床医学的“金标准”,帮助医生最终确定病情。他把每一份切片都当成生命的考卷,每一份发出的报告都是沉甸甸的责任。
  70年代,他将疑难切片寄往苏州、广州请教,成为国内“远程会诊”的先驱;每年探亲假,他都在上海各大医院病理科“蹭课”。他说:“病理医生坐的是‘hot seat’,一纸报告差之毫厘,临床就可能谬以千里。”
  1984年,他牵头成立江苏省首家地市级病理质控中心,推动建立常州市病理会诊中心。1987年率先开展冰冻切片技术,1988年建立免疫病理、神经病理、细胞病理实验室,1996年率先开展PCR分子检测……他带领常州病理从“零起步”走向“省级先进”。他接手开创病理科的同时,又主动承担公安系统尸检任务,10年完成多例尸体解剖,填补了常州市法医病理空白。
  1985年起,他担任多项全国、江苏省及常州市病理专业社会任职。2003年陈同钰被苏州大学聘任为教授、硕士生导师,不遗余力的培养年轻一代。迄今为止,他共培养了20余名研究生,多名成为病理科主任和技术骨干。为表彰他的贡献,2015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特别授予他“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他教导学生:“病理科做学问,一是要镜下悟道,看见人;二是要实事求事,守住学术底线。”他告诫后辈:“我们不是在看病理切片,是在阅读生命。”

人文传承:医院讲坛上的“生命摆渡人”
  陈同钰酷爱读书,家中藏书两千余册。他坚信:“技术治愈疾病,人文治愈人心。”2005年起,在他的呼吁和医院领导支持下,陈同钰负责在医院开展“文化讲坛”人文建设项目。他不仅邀请余光中、李银河、莫砺锋等多位文化大家来医院授课,也将自己多年的人文积累传授给同事,至2019年,共连续举办人文讲座80余场,吸引上万人次聆听。开创了医院文化建设先河,以无声的力量铸就医院的人文精神,20230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获评“中国人文品牌医院”全国第二名。

人文温度:让“敬畏生命”融入初心

  1990年陈同钰加入农工民主党,1996、1999年两度担任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农工民主党基层委员,1998年获常州市农工党先进党员称号,多次积极参与常州市卫生系统义诊、科普和调研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农工民主党从创立之初的“救国救民”到今天的“健康中国”初心,每一次义诊、每一次科普和每一次建言的背后是他对生命的敬畏。


  现在,陈同钰主任欣慰看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已经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医教研全面发展。如今,82岁的他常常回到工作了一辈子的病理科,为疑难病理切片会诊,为年轻人讲课。从零起步的病理科到现在的现代化实验室,陈同钰用58年光阴诠释了一名医者和一名农工党党员的初心:以科学精神照亮医学,以人文情怀温暖生命。


 

主办单位:中国农工民主党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