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我市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
刘志锋(农工党常州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连续两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重大使命,强调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共常州市十三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科技创新,打造更具承载力的创新平台,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主体,涵养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锻造强劲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在高能级平台建设、高科技企业矩阵、高效能产学研模式、高水平科技服务体系、高质量人才发展生态方面上持续发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我市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能级平台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研发体系。产学研合作模式尚需持续深化。科技服务业发展仍需加力,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不完全匹配。
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加快布局契合产业发展的高能级平台。以龙城实验室、南医大常州校区建设等重点平台为依托,布局建设引领产业发展的省级实验室。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合成生物等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实现零的突破。围绕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新能源、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加快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一批高能级平台。全面实施市属科研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深化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第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聚焦产业发展所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双岗互聘,解决技术难题。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其牵头与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强“两站、三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订。
第三,不断创新产学研协同模式。深化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每年遴选1000名市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入。发挥产科教联盟作用,持续扩大“朋友圈”,打造全市线上线下“成果转化信息枢纽”。鼓励合成生物、新型电力与高端装备争创国家级产教联合体,推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瞄准“1028”产业共性技术需求,推进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破解企业难题、促进成果落地、推动产业发展。
第四,促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搭建常州市技术产权运营与交易中心,试点开展科技成果许可“先使用后付费”。打造龙城金谷“一核多点”发展新格局,加快集聚一批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探索建立“国内快速预审+海外专利审查高速路”创新工作机制,助力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吸引更多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来常发展。围绕全市“1028”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搭建双碳服务、算法评估服务等新平台新模式新业态,锻造新质生产力。
第五,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体系。创新探索人才筛选引进机制,精准服务本地产业发展。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依托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更多急需紧缺人才。将人社部门的紧缺专业人才目录作为在常高校专业新增调整的重要依据,引导在常高校及时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公共研发机构的研究生基地建设,吸引更多青年人才集聚常州。
|